第六章 中国移民和南圻开发
今天越南南部(Nam Bo)地区,旧称南圻、交趾支那,原属柬埔寨(下柬埔寨),它是于17世纪至19世纪初被越南逐步蚕食兼并的。这块包括胡志明市(原西贡市)在内的广大地区,虽然地处富饶的湄公河三角洲,但直到17世纪,它还是人烟稀少、未经开发的荒丘僻壤。它的早期开发和尔后的建设都离不开华侨,正像越南历史著作《嘉定通志》评价的那样:“其出力垦地者,惟唐人为勤,而海网、江簦、行商、居贾,亦唐人主其事矣。”
第一节 杨彦迪、陈上川率众南移
1679年,明广东镇守龙门水陆等处地方总兵杨彦迪和镇守高、雷、廉等处地方总兵陈上川率部下及军眷3000余人,战船50余艘从海路到达越南南部。他们自称是“为国矢忠”的明臣,因为“力尽势穷,明祚告终,不肯臣事大清”不得已而南来。当时的越南,由于各封建集团的长期争夺割据,出现了北部郑氏集团和南部阮氏集团各据一方、南北分治的局面。阮氏集团从17世纪开始,经过多次征讨,扩张了领土,势力推进到了湄公河平原。地处湄公河平原的南圻,当时还是柬埔寨的领土。对于这块尚未开发的沃野,阮氏集团垂涎颇久,只是由于种种原因,未能得手。此时的柬埔寨王室也处在内讧中,争权的各方都向外投靠,以求助力。阮氏集团抓住时机,采取先分裂、削弱柬埔寨势力,进而兼并南圻的作法去实现扩张领土的目的。杨彦迪、陈上川率领数千人南来,使阮氏集团颇为犯难。这些人“情伪未明,况又异服殊音”,留在自己统治区内,恐有后患;但他们又确是“穷逼投奔”,驱之不走。怎么办?阮氏集团采取了“三举而数得”的对策:将中国移民安排在湄公河三角洲柬埔寨境内,并利用他们的力量逐步挤走柬埔寨势力,以实现扩张的既定目标。于是,他们要柬埔寨方面让出土地供杨、陈所率的中国移民居住。当时的柬埔寨国王是投靠阮氏的,对此无可奈何。而对处在“力尽势穷”的逆境中的杨、陈等人来说,能尽早为几千部众找到一个立足之地,这是迫在眉睫的大事。至于越南方面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,柬埔寨方面将会怎么对待他们,就没有工夫去多作考虑了。果然,过了不久,杨彦迪、陈上川等人就陷入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中。阮氏集团乘机坐收渔人之利,于1688年正式吞并了这块地区。但不论如何,杨、陈带来的几千中国移民毕竟在这片沃土上立足生根了,他们“起房舍,集华夷,结成廛〔chan 缠〕里”在异国他乡建设起了新的家园。九_九_藏_书_网
99lib•net
99lib.net移居并开发南圻的另一支中国移民队伍是九_九_藏_书_网莫玖率领的。莫玖是广东海康人,明亡后不服清朝统治,大约在17世纪70年代率领一批仁人志士从广东南逃柬埔寨。先在金边、柴末等地通过设赌场、开银矿发了财。尔后,带领一批人到茫坎一带开发,建立了七社村。居民相传有仙人出没于河上,这个地方被叫作河仙。莫玖以河仙为中心,组织领导着东至金瓯角,西至磅逊湾口广大地区的开发。由于开发有功,他被柬埔寨国王委任为这个地区的地方长官。后来,阮氏集团将河仙七社村并入越南版图。1735年莫玖死,其子莫天赐继位,子承父九九藏书网业,继续开发河仙,河仙后来成为南圻的一个重镇。
中国人大批移居越南南部地区是17世纪中叶的事。1644年,清军占领北京,明朝官僚在东南沿海建立南明政权。到17世纪50年代末,南明政权趋于衰亡。1683年,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政权也被清军攻取,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局面完全形成。此时,有一些抗清失败后又感到“复明无望”的中国人,移居印度支那半岛。走陆路的,到越南北方;走水路的则大多数落脚越南中部和南部。到越南南部地区的主要是以杨彦迪、陈上川和莫玖为首的两支军民队伍。